傾聽腸道的聲音,讓煩躁的它慢慢回穩
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一緊張就跑廁所,或是便秘到讓人煩躁?這些看似「腸胃不好」的小毛病,其實有可能是腸躁症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; IBS)在默默發聲。根據世界腸胃病學組織(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)統計,近年來在亞洲地區腸躁症的盛行率逐年提升,以台灣為例,盛行率甚至高達22% [1]。每年的4月19日為「世界腸躁症日」(World IBS Day),提醒我們別再忽略那些反覆發作、總在壓力時刻出現的腸道求救訊號。
腸躁症是什麼?
腸躁症是一種無法用解剖、結構上的病變和生化檢查解釋的功能性腸胃障礙,經由醫療人員檢查後卻找不出明確原因,但症狀卻真實存在,常見症狀包括腹脹、腹痛、腹瀉或便秘,症狀通常持續長達三個月,容易在壓力大、飲食不規律的情況下加劇,尤其在50歲以下女性族群中更為常見。
目前國際上最廣泛使用的腸躁症診斷標準為Rome IV 準則,判斷依據包括:症狀起始超過6個月,最近3個月內反覆性腹痛,且平均每週至少發生一天以上,同時合併下列2項(或以上)症狀即為腸躁症,有排便頻率改變、症狀與排便有關、糞便形狀(外觀)改變。
此外,根據「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」,依不正常糞便型態出現的頻率,進一步將腸躁症分為四型:便秘型、腹瀉型、混合型或無法分類型,透過記錄每次發作的情況與排便型態,不僅有助於自我觀察,日後就醫時,也能幫助醫療人員更準確地給予飲食建議及治療方式。
日常生活中的緩解對策
現代人生活節奏緊湊、三餐不定時、壓力來源多,這些都是可能引發或加重腸躁症的原因。我們可以透過日常中做出「三種調整」,讓身心穩定下來,也讓腸道慢慢找回平衡的節奏:
方法1:規律進行溫和運動
適當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、緩解便秘,還能有效緩解壓力。建議每週進行超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,在運動期間可以感受到心跳加速且會流汗,運動種類上不需要特別限制,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,像是慢跑、瑜伽、游泳等,建立持續的運動習慣。
方法2:維持充足且良好的睡眠品質
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黃金時間,當睡眠不足時,容易讓腸道過於敏感或蠕動異常,每天睡7~8小時,不分平日或假日,盡量固定入睡及醒來的時間,讓身體建立穩定的生理時鐘。
養方法3:建立屬於自己的舒壓習慣
壓力會直接影響腸道神經功能,因此照顧情緒,也是照顧腸道的一部分。當感受到緊張時,可以試著先深呼吸,將壓力來源記錄下來,晚上可以練習冥想或腹式呼吸,讓情緒緩緩沉澱,從心開始放鬆,遠離焦慮。
飲食營養調整3大方法
方法1:減少攝取高腹敏(FODMAP)食物
FODMAP(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, Disaccharides,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, FODMAP)指的是可發酵的寡醣、雙醣、單醣和多醇類,屬於腸道較難消化但容易被發酵產氣的短鏈碳水化合物。每100g食物中,含有3g以上的發酵性短鍊碳水化合物,就被歸類為「高腹敏食物」,常見食物像是洋蔥、大蒜、芒果、羊奶、小麥、豆類等。如果經常感到腹脹,不妨試著先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取。
方法2: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
避免攝取高油脂、咖啡因、辛辣或生冷食物,如炸薯條、咖啡、辣椒等,同時也要注意盡量細嚼慢嚥,讓用餐時間延長至20分鐘以上。如果是便秘型腸躁症,適量攝取膳食纖維,有助於排便順暢;腹瀉型腸躁症則會建議適量補充水溶性膳食纖維,像是燕麥、秋葵,協助糞便成形。
方法3:定時補充合適的益生菌
如果已經出現腸躁症的症狀,但無法確定自己的病因,建議先至醫院檢查。而我們平時可透過補充益生菌作為日常保養,益生菌可以改變細菌叢生態,並維持消化道機能,選擇含有「乳酸菌屬」和「雙歧桿菌屬」的益生菌,像是嗜酸乳桿菌、雙歧桿菌等,找回適合自己的腸道節奏。
腸躁症不只是腸子的問題,更反應出整體身心的狀態。長期壓力大、情緒緊繃易緊張,不僅讓腸道抗議,還可能影響到胃部健康。從理解壓力來源、調整飲食,到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,別再讓腸道默默吞忍情緒,從今天開始,讓我們好好陪伴它,舒適的過每一天。
參考資料:
[1]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學術專論—腸躁症的診斷與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