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新年新希望成真的心理學關鍵

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,每到這個時候,許多人都會燃起熊熊鬥志,希望能在這個關鍵時刻替自己立下今年的新目標,並下定決心一定要達成。

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來看,在美國有高達五成民眾會在新年到來時替自己立下新年目標,常見的目標不外乎是存更多錢(或者還更多債),或者吃得健康、養成運動習慣、減肥等。

不過,理想很豐滿,現實卻是骨感的。有多少人能真的達成目標呢?以美國《U.S. News & World Report》調查為例,民眾替自己設立的新年希望,最終高達88%以失敗收場。國內周刊調查台灣民眾發現,回顧去年的新年心希望,「大部分達成」的人不到25%,「全部達成」者僅佔3.5%。其他調查則指出,實踐新年新希望的動力,大概到了二月就所剩無幾了。

看到這邊,讀者可能心想⋯⋯「那、那,我是不是也不用再去想什麼新年新希望了,反正都會失敗嘛!」先別急,讀完這篇文章再來決定。

 

設定目標,確實是往成功邁進的基本步驟

以諮商過程為例,在諮商初期,心理師通常會與個案一起討論、確認幾件事情:

(一)我們的「現況」是什麼?你有哪些地方是不滿意的?
(二)我們在未來想要「前進的目標」是什麼?

看見眼前不滿意的現況之後,下一步不是急著做些什麼,而是在出發之前確定好,我們要去的地方在哪。有了起點與終點後,我們會和個案一起畫出各種「路線圖」,並分析各條路徑的優缺點。而後基於「條條大路通羅馬」的精神,找到在個案近期所處的環境下,最可能達標的那一條路線。

在展望新年時,讀者不妨透過剛剛兩個問題,釐清一下自己在新的一年想要「從那邊」出發、「往哪邊」前進。研究發現,有設定目標習慣者,比較容易感受到「目標的吸引」(我們會設為目標的,多半都是我們期待的結果),通常會比較有動力去達成目標。

用五個元素檢查目標,讓它更可行

在把目標「廣泛」的訂定之後(如:要更健康、要養成好習慣、不要拖延⋯⋯等),下一步就是來把目標變得更可行、更可能被實踐。

這邊要與大家分享五個用來檢驗目標的標準:SMART原則。
在許多商管書上都看得到這個原則,其實是個很實用的工具。

首先,S指的是具體(Specific),把目標具體化,不要「模糊帶過」。
目標太模糊,我們就更可能找藉口鬆懈、放自己一馬。因此,「要更健康」、「不要拖延」,都是不合格的目標。具體來說:「每天喝兩杯300mL的開水」、「老師宣布作業之後,要在一週之內完成」會是比較具體的目標。要檢查目標是否具體,你可以這樣試試看,把你的目標和另一個人分享,另一個人聽完之後,如果可以直接代替你完成這個目標,就代表你的目標設定得夠具體。

第二個元素M指的是可被衡量的(Measurable)、可以被檢驗有沒有做完。
不管是依據時間、頻率,還是完成度,找到一個「檢核」機制,好確認目標是否有達成。以喝水習慣為例,「24小時內有喝完兩杯300mL的水」,就是可被檢核的目標。在平日下班之後到睡前,一天要看30分鐘的書;或者要看完15頁的書,也都是可被檢核的目標。要檢查目標是否可以被衡量,你一樣可以把這個目標委託朋友執行,並且思考:朋友有沒有達成你給他的目標,你要怎麼確認?如果你有具體的確認方式,就代表你的目標也通過可被衡量的檢驗。

第三個元素A是可被實現的(Achievable)。
這個元素相較之下比較單純:務實,別給自己過大的目標。這樣會嚇到大腦,而大腦一被嚇到就懶得行動了。要把目標變得可以實現,有個簡單的技巧叫做「任務切割」。舉例來說,每天要喝2,000mL的水,對沒有喝水習慣的人來說就是太大、有壓力的目標。可以把任務切割,先從300mL、一天兩次開始,之後再慢慢把目標微調上去,減輕大腦壓力。

第四個元素R指的是切身相關(Relevant)。
如果一個目標不是「發自內心」的,通常改變就難以維持。回顧一下你的新年新希望,看看這些目標是你真正在意的,還是你覺得「應該」要做的。花點時間釐清你的初衷,勇敢放下那些「應該」,穩穩地從自己「真心想做」、真正有感覺的目標出發。

第五個元素T意指時間(Time)。
替目標設下必要的時間檢核點,讓自己有一點必要的小壓力。每天要喝2,000mL的水,當中的「每天」就是時間點。此外,你也可以拉長時間軸,在目標初期可以「每週至少完成五天」來當作時間點,這部分都可依據目標性質來調整。

設定新年新希望的同時,帶著這五個標準,檢查一下這些目標,往往能讓目標更可能實踐!也在此祝福大家新的一年,一切順利、平安自在!

--

Added to Cart
Shopping Cart Updated
Network error, please try again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