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態調整與減脂對策:益生菌輔助調節關鍵解析 | Cycitrus 杉與橙

體態調整與減脂對策:益生菌輔助調節關鍵解析

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,提醒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造成的危害。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BMI)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[1]。根據國民健康署建議,成年人BMI應維持在18.5~24(kg/㎡)區間,≧27為輕度肥胖,≧30為中度肥胖,而BMI達35以上則為重度肥胖。

根據2017-2020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,19歲以上的成年人中,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;其中女性的腹部肥胖問題較男性嚴重,突顯出肥胖問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。

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關聯性

雖然BMI可以作為初步判斷的工具,但更建議同時觀察腰圍、體脂率與腰臀比,才能更全面地評估體態。 其中,「蘋果型肥胖」的特徵就是脂肪集中在腹部,意味著內臟脂肪可能會過高,進而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; 而「梨型肥胖」則以大腿與臀部脂肪為主,雖然罹患心血管風險相對較低,但仍可能影響下肢負荷與代謝功能。

肥胖最大的隱憂,在於它往往是多種症狀的根源,像是「代謝症候群」。代謝症候群被視為慢性疾病發生前的重要警訊,一旦健康紅燈亮起,未來罹患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脂血症、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,將分別是一般人的6倍、4倍、3倍與2倍。

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

若下列五項危險因子中,符合三項以上,即可被診斷為「代謝症候群」,簡單來說就是肚子變大、三高:

益生菌如何幫助減脂?深入解析腸道與體脂的關鍵連結

長期攝取高糖、高脂飲品,且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容易導致腸道菌相失衡,進而影響身體代謝。當腸道菌群失衡時,腸道屏障功能下降,腸黏膜的通透性會增加,導致腸道免疫、糖類與脂肪的代謝異常等[4]。 微生物可以透過腸-腦軸(gut-brain axis)調節免疫系統、迷走神經等,而微生物群已被證明可以產生或消耗多種神經傳導物質,包括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、血清素或GABA(γ-氨基丁酸),並對宿主產生生理影響,像是直接或間接影響食慾、代謝與脂肪囤積。

當腸道菌相失衡,補充益生菌與益生質能促進益菌增生,調節腸道菌相。特定的益生菌可調節與肥胖相關的荷爾蒙,例如促進腸泌素分泌,有助於抑制食慾、延緩胃排空與提升胰島素敏感性,做為控制體重與減脂的輔助工具。

此外,細胞實驗顯示,部分菌株可抑制膽鹽乳化作用,間接降低脂肪吸收率,可能是益生菌幫助減脂的另一種機轉,雖仍需更多研究驗證,但已展現潛力。

PRONULIFE® FitStay專利聯菌與減脂表現

PRONULIFE® FitStay針對減脂調控所設計,結合具臨床實證的專利菌株,打造全方位的體態管理配方。

核心菌株包括:

  • 動物雙歧桿菌乳亞種 B. animalis subsp. lactis CP-9
  • 鼠李糖乳桿菌 L. rhamnosus bv-77
 

這兩株源自健康母乳的益生菌,具高度安全性,並取得多項與抗肥胖、抗老化相關的國際專利。研究發現其可延緩體重增加、改善因肥胖造成的肝腎損傷。 除了減脂,我們也希望能從基礎代謝、肌肉修復與運動表現等層面,讓瘦身這條路能持續得更久,從金牌奧運選手腸道中篩選出的菌株–長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. longum OLP-01,臨床研究顯示可增強握力與耐力,提升中長跑選手的運動表現,並增加腸道菌群多樣性。近年也有相關研究指出,其有助於提升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敏感性,進而穩定血糖;改善年長者及運動愛好者的生理狀態[2]。

誰適合補充PRONULIFE® FitStay

  • 減重族群
  • 經常外食,飲食油膩
  • 血脂過高異常問題
  • 有運動習慣者
  • 高體力工作者
  • 想降低運動後疲勞感者

飲食搭配益生菌,燃燒熱量油脂掰掰

益生菌就像減重路上的補給隊,雖能加速代謝與脂肪分解,但最關鍵的仍是日常飲食調整。推薦大家試試看「211餐盤飲食法」:

  • 2份蔬菜:提供足夠膳食纖維,幫助益菌增殖
  • 1份蛋白質:維持肌肉量與代謝率
  • 1份未精製澱粉:穩定血糖
 

透過飲食與益生菌的雙重調節,達成理想體態、促進健康與代謝平衡,讓燃脂之路更輕鬆有效。

參考資料:
[1] 維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https://www.mohw.gov.tw/cp-3796-42429-1.html
[2] 豐華生物科技 https://glac.com.tw/news/details.php?id=10911&gid=3930&sid=4190
[3] Chen, Jui-Fen, et al. "Safety Assessment and Probiotic Potential Comparison of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. infantis BLI-02,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L28,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TYCA06, and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ET-66." Nutrients 16.1 (2023): 126.
[4] Guo, Yinrui, et al. "A diet high in sugar and fat influences neurotransmitter metabolism and then affects brain function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."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1.1 (2021): 328.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
LINE Instagram Facebook
LINE Instagram Facebook
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