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冬養生」,一起從體內開始保暖

 

冬季來臨,寒冷的天氣讓人深感不適,手腳相較以往也易變得冰冷,有時甚至伴隨麻木和刺痛的不適感。若我們能理解手腳冰冷的原因,並採取適當的保暖措施及營養飲食,不僅能有效提升生活舒適度,也能輕鬆應對冬季的寒意。

 

手腳冰冷成因

手腳冰冷不僅是身體受到外界溫度變化影響的自然反應,也可能與血液循環、生活習慣,甚至是潛在的健康問題有關。除了氣溫驟降引發的手腳冰冷,還有哪些因素會導致這種情況呢?

原因1:甲狀腺機能低下

甲狀腺,位於頸部喉結下方兩側腺體,負責製造甲狀腺素,甲狀腺素能調節產熱、呼吸及心跳等多項生理機能、促進體內各種組織的新陳代謝。當甲狀腺機能低下時,會有容易倦怠和體溫偏低等症狀。

原因2:體內維生素B群、鐵缺乏

維生素B群和鐵對紅血球的生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缺乏維生素B6、B9、B12或鐵會增加貧血風險。當貧血發生時,足夠的氧氣無法通過血液運送到全身,尤其是手腳這些距離心臟較遠的末梢部位,因而更容易感到冰冷。

原因3:心血管疾病

血管中已有血栓產生的狀態,容易造成血液運輸不通順,進而減緩四肢末端的血液流動,易引發手腳冰冷。

原因4:自律神經失調

自律神經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,兩者猶如蹺蹺板,相互調節使身體正常運作。長期壓力或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問題,都有可能使自律神經失調。當自律神經失調,血液收縮放鬆的調節力變差,可能使末梢部位的血液循環變弱,導致手腳冰冷。

原因5:其他

舉例來說:雷諾氏現象(Raynaud Phenomenon)患者於天氣寒冷、情緒不穩或壓力增加等情況,指甲床、手指及腳趾顏色會依序呈現蒼白→發紫→發紅三種反應[1],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手指、腳趾端的皮膚潰瘍或硬化;另一方面,體質陽氣虛弱或食用過多寒涼生冷食物的人,消化功能容易受到影響導致便秘,進而加重手腳冰冷的情況。

 

手腳冰冷的日常保健

手腳冰冷除了可能是因疾病引起,與血液循環不順暢也有很大關係,通過一些日常保健方式,可以有效緩解手腳冰冷的情況,保持身體的暖和。以下是幾種簡單易行的日常保健方式:
1. 運動

規律運動可以增進血液循環、促進心肺健康,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的習慣,建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,不僅可以降低運動傷害,也較不容易半途而廢,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,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,除了漸漸強化肌肉組織及功能,當血液循環受到促進後,手腳冰冷的情況或許就可以迎刃而解。

2. 泡腳

將水溫控制在35-40℃之間,睡前泡個10~20分鐘,不僅可以促進末梢血液循環,還有助於睡眠。不過要提醒大家,若腿部有傷口,則不宜泡腳;糖尿病患者或年長者,因末梢神經對溫度的敏感度降低,應注意水溫以避免燙傷。

3. 做足保暖工作

穿衣服時,貼近皮膚的內層可以選擇輕薄貼身的薄長袖或者發熱衣,外層則選厚、長且可防風防寒的外套,再適時搭配毛帽、圍巾、口罩等保暖配件,除了穿脫衣物比較方便,也能減少體溫流失,讓軀幹與四肢保持溫暖。

 

營養飲食改善手腳冰冷

除了上述的日常保養方式,手腳容易感到冰冷的人,也應盡量避免冰飲和冰品的攝取。此外,透過以下「5種食物」,有助於讓身體快速暖和,緩解手腳冰冷的不適感:

1. 辛辣食物

辣椒中含有辣椒素,能經由多種機制使棕色脂肪組織增加能量消耗,像是透過與TRPV1結合及刺激交感神經系統等機制[2],幫助提高新陳代謝並帶動體內血液循環;黑胡椒中的胡椒鹼不只能祛寒保暖,還能幫助抑制脂肪合成。

2. 富含「鐵」的食物

當鐵長期攝取不足時,最終可能導致貧血,並使得手腳冰冷的症狀更加明顯。鐵的主要來源有紫菜、紅莧菜、鵝肝、豬血等,若在飲食中搭配衛生素C攝取,可提高鐵的吸收率。這邊要提醒大家,雖然動物性鐵比植物性鐵更容易被身體吸收,但也應適量攝取,以免在無形中增加身體的負擔。

3. 溫補食材

天然的溫補食材能讓身體暖和起來,像是蔥,富含蘋果酸、磷酸糖等,能刺激血液循環;薑則能增加產熱效應、增加粒線體的生合成[2],粒線體就如同細胞的發電廠,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能量;當歸有補血活血的效果[3];而紅棗則能補氣養身。將這些溫補食材融入日常菜餚,不僅能暖身,也能豐富菜餚的風味,兼得健康與美味。

4. 溫熱沖泡飲品


一杯溫熱的沖泡飲品,能讓全身由內而外溫暖,既方便又療癒。常見的沖泡飲品如堅果飲及穀物飲等,其中堅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,能抗氧化及減少自由基的產生;穀物飲如果選用未精緻的全榖類,則能提供更豐富的鎂、維生素B1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,不只讓身體保持溫暖,同時也可以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腸道蠕動。

5. 益生菌

益生菌藉由漸進式的調節腸道菌叢,使身體能更有效地吸收營養素及增強免疫力,進而輔助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。

 

化解沖泡飲品結塊困擾

沖泡飲品能迅速暖身,然而在沖泡的過程中,人人幾乎都會碰到結塊的問題。結塊不僅會影響口感,嚴重時還會讓人無法下嚥。以下「3種方式」,讓我們避免結塊的產生:

方式1:水的溫度

合適的水溫有助於粉末順利溶解,避免結塊產生。如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沖泡飲品,建議使用30-40度左右的常溫水,使粉類順利溶解。如果想喝冰飲或熱飲,可以先用一部分溫水沖泡開,再依喜好溫度加入適量的水量調配飲用!

方式2:少量分次加入

粉末一次加入過多易造成結塊,建議分次少量添加,充分攪拌至完全溶解後,再加入下一批,能讓沖泡飲品溶解的更順利。

方式3:合適的攪拌工具

適當使用攪拌工具,可以事半功倍。目前市面上有磁力攪拌器、手持式自動攪拌器等,皆能加速溶解,不只使粉末與水均勻混合,避免結塊,還能使口感更加滑順。

最後提醒大家,沖泡飲品固然能迅速暖身,但仍需適量攝取,並留意產品的成分與營養標示,選擇成分較單純的產品,如「穩穩睡油芒飲」,既可作為美味的下午茶,也適合於睡前飲用,溫暖手腳、幫助入睡,搭配「芒裡佳眠益生菌」一起服用調整體質,幫助日常生活恢復平衡與舒適。

資料來源:

[1]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-雷諾氏現象

[2]Bo, Simona, et al. Nutrients 12.4 (2020): 1161.
[3]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 台灣中藥典暨圖鑑資料庫

 

 

 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