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藥材也是食材! 關於「藥食同源」的養生之道

通常人們對飲食觀念最初是可充饑飽腹、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,繼而追求色香味俱全,最後才是邁向養生防治的觀念。
在如今這保健養生的時代裡,人們越來越重視吃進身體裡食物,可以為身體帶來甚麼樣的益處。

「藥食同源」在中醫醫學典籍《黃帝内經》早已經奠定了理論的基礎,並提出中國傳統飲食相關理論,形成了食療的整體理論體系。食物和藥物一樣,都有分「四氣、五味」等不同屬性。

「四氣」是指寒、熱、溫、涼;「五味」則是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,不同的食物屬性可以改善人體的陰陽不平衡。

《黃帝内經》在《素問‧四氣調神大論》中揭示了中醫的最高境界:「聖人不治已病,治未病」;中醫所謂的「治未病」分為兩個層次:一是在體質已經失衡、但尚未形成疾病,就可先進行調養,使身體得以恢復到健康的平衡狀況。二是在疾病已經形成、但尚未發展到嚴重地步之前進行調養,食用正確屬性的食物不但不會加劇病情,反而可以更快速地痊癒。

這兩者的效果都是透過食療,把失衡的體質恢復到平衡的狀態,這樣才是真正的根本之道! 所以,中醫的體質食療不僅可以同時兼顧兩個層次,進而達到身體平衡,這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。

接下來說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善用「藥食同源」來達到養生之道?

台灣位於亞熱帶區域,若是再遇雨水、霧氣或是濕氣侵襲身體,會令體內累積過多水份;如果夏天常在冷氣房裡導致流汗變少,就會導致濕氣及代謝廢物長時間累積在體內,這種情況下就更容易造成濕氣重的體質。

臨床上經常聽病人訴說長時間睡眠後還是容易疲倦、頭腦昏沉、腳部沉重、全身筋骨容易痠痛、如廁時大號不形成等等症狀;這些都是濕氣停留在身體中的表現。如果把濕氣袪除之後,身體就會變得輕鬆自在。

 

在這情況之下,建議可以在飲用四神湯,因為四神湯是由山藥、蓮子、芡實和茯苓四味藥材組成,有健脾利濕、補腎以及補氣的作用,可做為日常食療保健食用;除四種藥材外,建議可以額外加薏苡仁,加強利濕效果。四神湯的成份是適合全家大小食用的藥膳,但懷孕期間,不建議食用四神湯和薏苡仁,因為祛濕效果會把水分排出,有可能減少羊水量,故不建議食用。

-
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