串起永續價值鏈 為台灣油芒種下綠色商機

致力協助消費者找到由內而外的身心平衡, Cycitrus杉與橙相信,每個人都擁有跟自然一樣的復原力與創造力,如同支持台東布農族部落,重新復耕消失逾半世紀之久的傳統穀物-台灣油芒,串起人跟土地的情感連結,並開創共生共好的綠色商機。

每年3月到5月之間,台東縣延平鄉武陵社區的「布谷拉夫祭祀廣場」,都會舉行布農族年度傳統祭典-射耳祭(Malahtangia),由於這是凝聚族人情感、促進文化傳承以及復興傳統農作的重要活動,許多異鄉遊子特地選在這個日子返家共襄盛舉。

著上傳統服飾、進行傳統祭儀,布農族的榮耀在射耳祭中代代承繼。

今年武陵社區的射耳祭,訂在4月6日清明連假期間,除了上百位族人攜老扶幼出席,Cycitrus杉與橙團隊也千里迢迢拜訪,一方面欣喜參與聖典,感受原住民的文化與熱情,一方面藉機探望離社區不遠的「以斯馬哈散農莊」,因為這裡正是復耕台灣油芒的主要據點,以及跨界合作實踐永續農業、打造綠色創新商業模式的第一現場。

 

把台灣油芒當改變契機 為部落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

布農族青年邱曉徵與其所種植的油芒。

熱情接待Cycitrus杉與橙團隊的農莊主人是布農族青年邱曉徵,他跟父親一同在以布農族姓氏為名的「以斯馬哈散農莊」,採用最天然耕作方式復育五項「寶物」,分別是小米(maduh)、台灣藜(mukun)、龍爪稷(salaz)、稷(batal),還有足以適應極端氣候,被喻為「未來超級食物」的台灣油芒(dill),他們希望隨著一一重現祖先傳統作物,再次拉緊原民文化重視的土地情感連繫,對應全球蔚為趨勢的永續發展行動。

以斯馬哈散農莊五寶,由左至右:batal稷、dill油芒、salaz龍爪稷、mukun台灣藜、maduh小米。

 

畢竟在復育台灣油芒八年的過程中,邱曉徵始終秉持父親所言:「一塊土地不能只種單一作物」,於是輪流種植不同作物,即想讓土地有補充地力與修養生息的機會,亦想進一步彰顯傳統部落智慧,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食物,衝擊生態環境或造成供應短缺,建立起真正與環境共存的永續農業模式。

尤其邱曉徵特別提到,這些傳統作物透過烹調炊煮,重新回歸族人的日常餐桌之外,更期盼有一天,豐收的油芒,成為下一代布農族青年,回鄉落地生根的契機,因為台灣油芒活的珍貴性與稀有性,有助於賦予地方農業全新價值,進而活化部落經濟生機。

像是近年來台灣油芒復種成功之後,登門參觀的學校團體、企業組織或政府部門越來越多,即便以斯馬哈散農莊的日常工作仍以農事為主,但邱曉徵樂意在農暇之餘,接待一定人數的參訪團,提供農莊導覽、農事體驗或特色餐飲等服務,同時未來規劃透過跨領域合作,衍生出新興商業模式,替部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加速推動社區營造與環境永續。

 

對台灣油芒進行科技研發 尋求高值化與加值化應用

正是這份希冀帶來多贏局面的信念與使命,吸引Cycitrus杉與橙投入技術與人力等自有資源,開始對台灣油芒進行科技研發,想轉化為名下保健食品的原料,協助加乘一連串經濟效益。

雖然台灣油芒屬於原住民族獨有作物,又歷經百年時空與環境轉換,一度瀕臨絕種失傳,年輕一代原住民甚至未曾聞聽也不知其味,然而全球氣候變遷破壞人類生存領域,直接衝擊到農業和糧食生產,促使台灣油芒抗旱、抗濕、防塵霾,以及可幫助鹽化土地再生的寶貴特質被重新喚起,加上台灣油芒種籽能供人食用,莖桿還能當做動物飼料,等於全株具備豐富利用價值,更讓人寄予無限厚望。

因此對Cycitrus杉與橙來說,曾經跟絕大多數人一樣,不知台灣油芒為何物,直到經由永續推廣活動,結識邱曉徵和他成功復耕的台灣油芒,才了解到台灣特有種孤兒作物的多重優勢,所以幾經多次溝通之後,決定與「以斯瑪哈散農莊」締結合作夥伴關係,一起推動台灣油芒復耕契作計畫,再利用台灣油芒的高營養價值,開發成各式保健食品,建構從農業生產跨入加工加值的新價值鏈。

以斯馬哈散農莊的日常,群鳥圍伺。

如今,只要每年5月和11月造訪「以斯瑪哈散農莊」,不僅在開闊的縱谷平原中,得以親眼目睹台灣油芒結實纍纍的豐收景象,更預見得到邱曉徵勾勒的美好願景:一個曾經消失的傳統作物,成為間接振興部落經濟、號召族人落地生根的關鍵契機,而Cycitrus杉與橙等永續夥伴的響應加入,也深化商業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鏈結,順利開啟永續未來的無限希望,獻給這片土地還有我們的下一代。

 

 

Added to Cart
Shopping Cart Updated
Network error, please try again!